12306可以改簽當日晚點的車次嗎?
12306手機app
已換取紙質車票,請在票面指定的開車時間前到車站安裝有POS機的窗口辦理,未換取紙質車票可不晚于票面日期當日24:00在12306手機APP上辦理改簽,流程如下:
(1)登錄12306手機APP,點擊下方的“訂單”;
(2)點擊“已支付”進入“未出行訂單”頁面,選擇將要改簽的車票按提示進行改簽。
12306官網
1.使用電子支付方式通過車站售票窗口、自動售票機、鐵路代售點和12306.cn網站購買的鐵路電子客票,均可通過12306.cn網站或車站指定窗口辦理改簽手續。在12306.cn網站注冊且通過手機APP完成人臉身份核驗的旅客,也可通過12306.cn網站辦理其他人使用電子支付方式通過車站售票窗口、自動售票機、鐵路代售點和12306.cn網站為其購買的鐵路電子客票改簽手續。已打印報銷憑證的鐵路電子客票辦理改簽時,須收回報銷憑證。
2.在有運輸能力的前提下,開車前48小時(不含)以上,可改簽預售期內的其他列車;開車前48小時以內,可改簽開車前的其他列車,也可改簽開車后至票面日期當日24:00之間的其他列車,不辦理票面日期次日及以后的改簽;開車之后仍可改簽當日其他列車,但只能在票面發站辦理改簽。已經辦理“變更到站”的車票,不再辦理改簽。
如果列車晚點影響中轉車怎么辦?
1、如果你在第一趟列車上,已經知道晚點,應該找列車長出具列車晚點客運記錄,文字如下,某次列車因某原因晚點,特此證明。;
2、你持此下車后,到中轉簽字處,免費辦理改簽或退票。;
3、最好能在晚點的列車上請列車長編制運行紀錄交于旅客,然后在中轉站重新辦理改簽。理由就是因承運人責任而導致旅客換乘不上!手上一定要有實據與車站交涉,不然你就很被動了。希望提供的信息對你有用。
如果已經買了兩程的列車票,然后第一段票晚點了,上車后找列車長說明情況,寫個晚點證明,然后抵達第一個站點如果原定車已經開了或者已經來不及上車了,找站點工作人員溝通下一趟有票的班次出發,然后就等站點工作人員安排看哪個班次上車。
火車晚點,誰該負責?
火車晚點,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遲延發車,二是遲延到達。
鐵路法第12條規定:“鐵路運輸企業應當保證旅客按車票載明的日期、車次乘車,并到達目的站。因鐵路運輸企業的責任造成旅客不能按車票載明的日期、車次乘車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按照旅客的要求,退還全部票款或者安排改乘到達相同目的站的其他列車。” 合同法在“運輸合同”一章中也有明確規定:“承運人遲延運輸的,應當根據旅客的要求安排改乘其他班次或者退票。” 上述規定表明,旅客因火車晚點所能獲得的救濟方法有兩種:退票或改乘其他班次。但這兩種方式只適用于遲延發車行為,對于遲延到達行為,則無相應的救濟性措施。 立法上的這種規定,是否意味著立法者認為遲延發車行為比遲延到達行為對旅客的危害更大,故只規定了前者的民事責任,而對后者卻不予追究呢?這種認識顯然不合常理,也有悖于立法精神。 實際上,遲延發車與遲延到達系同一法律性質,都屬于承運人的遲延履行行為。承運人因履行遲延而使火車未按約定的時間正點到達目的地,無疑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否則,將會影響到旅客正常的生活秩序,不利于其安排現在,規劃將來,也不利于鐵路部門改進服務,提高正點率。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火車票上只載明了正點發車時間,并沒有標明正點到達時間,因此鐵路部門不承擔遲延到達的違約責任。但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火車票是證明承運人與旅客之間運輸合同關系的惟一憑證,它屬于一種格式合同。火車票上的確沒有列車正點到達目的站的時間條款,但這并不表明鐵路部門每年印發的列車時刻表或火車站公布的列車正點到達時間對承運人無法律約束力。 其實,從旅客購得火車票之時起,客運合同就成立了,承運人負有及時、安全地將旅客運抵目的地之義務。盡管火車票上沒有載明列車正點到達目的站的時間,但列車時刻表或火車站公布的到站時間已作為一項“默示條款”訂入格式合同(火車票)中,成為承運人和旅客信賴和遵守的條款——這正如列車中途停站地雖未在車票中標明但仍為公眾所信賴和遵守一樣。 因此,作為運輸行業的一項慣例,列車正點到達時間系火車票中公認的、無可爭議的一項默示條款。承運人未按該默示條款行事,即構成違約行為,承擔違約責任是必然的(在出現了洪水、地震等不可抗力這種法定免責事由時除外)。 當然,遲延到達與遲延發車的違約責任在責任形式上有所不同,旅客不能請求適用退票、改乘其他班次等救濟手段,但可以考慮適用損害賠償。 不過,在司法實踐中,法官頗感困惑的問題是:如何認定旅客因火車晚點請求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 法律適用的基本準則是:特別法優于普通法,特別規定優于普通規定,立法優于司法解釋、行政法規和規章。因此,盡管最高法院《關于審理鐵路運輸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和鐵道部《鐵路運輸損害賠償規定》僅對旅客人身傷亡及其自帶行李損失的賠償作了規定,而有關列車晚點損失的賠償,法律法規尚無規定,但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不能以司法解釋和部門規章中沒有規定火車晚點的損害賠償為由,否定旅客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因為民事案件與刑事案件在司法推理方式上不同,后者奉行“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原則,即法律未明確規定某種行為未構成犯罪的,應宣告其無罪;但前者卻迥然有異。法官在處理民事案件時,不能以法律無明文規定而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而應根據民事法律的效力層次,從高處著眼,分別適用不同層次的法律規定。 就火車晚點索賠案件而言,法院可引以支持旅客賠償請求的法律依據很多,現擇其要者列舉如下: (1)民法通則第88條、第111條:“合同的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的約定,全部履行或者采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2)承運人為旅客提供的是運送服務,旅客是接受該服務的消費者。因此,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適用于運輸合同。該法第47條:“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并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 (3)合同法第290條、第107條:“承運人應當在約定期間或者合理期間內將旅客、貨物安全運輸到約定地點”;“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上一篇:在網上買從成都到昆明的火車票一般是在哪個火
下一篇:請問一下渝貴高鐵的遵義站在哪個位置,有人說
